來源:本站 返回列表頁
近兩年,雕塑界出現了一種新的趨勢,這就是,雕塑的材料問題成為青年雕塑家普遍關注的問題,它的具體表現分為兩種:一是在雕塑創作中不斷發現和使用新的材料,例如蛋殼、骨頭、面粉、廢棄的電路板等等,都成為他們雕塑的材料;二是對已有雕塑材料的再認識、再發現,他們在人們已經熟悉的雕塑材料中重新發現它們的可能性。
有窗口可以較好地觀察這種現象:一個是一年一度由中央美院雕塑系具體操辦的“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入圍作品展”,這個展覽連續辦了八屆,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,如果要了解中國當代雕塑的新變化,了解青年雕塑家們在想什么,就不能不關注這個展覽。還有一個窗口是中國雕塑學會組織的青年推介計劃,它以青年雕塑創作沙龍的方式,面向全國集中推介雕塑界的新人新作,迄今舉辦了七次展覽。
今年5月參加“中央美院雕塑系碩士生答辯會”,在我所看的12篇論文中,有一大半是寫材料、寫物性、寫雕塑語言的;這兩年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生畢業創作中的材料作品、畢業論文研究材料的也越來越多。
這個現象很值得關注,從這種趨勢中可以看到,雕塑創作的風氣和前幾年有了不同,曾經一段時間青年雕塑創作的主導是熱衷做一些強調關注社會現實、底層人文、強調社會批判的作品,例如乞討者,候車的人群,農民工,身邊熟悉的普通人,日常生活的場景等等……現在,許多青年雕塑家又開始回到雕塑的語言、材料上,把一些社會問題懸置起來,把注意力轉向了雕塑本體。面對這種變化,有人認為是現代主義的回歸,是補現代主義的課,究竟應該怎么看呢?是現代主義的回歸,還是當代雕塑創作的新趨向?
關注雕塑的形式語言,關注雕塑材料,的確是現代主義雕塑的一個重要問題,但我個人并不認為當前青年雕塑家創作趨勢的轉變是所謂“現代主義的回歸”,我更傾向于把它們看作是當代雕塑創作中出現的新進展、新趨向。
為什么青年雕塑家們對強調社會現實題材的熱情減弱了?其原因之一,過去一味關注社會題材的作品,容易出現一窩蜂的情況,什么時髦做什么、什么熱門做什么,盡管在這類的創作中也不乏優秀作品,也非常必要,但是相對而言,容易出現淺表化、簡單化、標簽化的問題,雕塑家的個體性在“熱鬧”中則被遮蔽了。
現在,當雕塑家面對各種具體的物質材料的時候,他們的創作心態由過去的熱烈、嘈雜趨于安靜,這種轉變讓他們有了更為多樣的選擇,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最享受的,是他們的個體性得到了極大的強調。對材料的選擇,對材料本身物質和文化屬性的認識,雕塑材料與個人的經歷、生活的相互關系……無不滲透著非常個人化的態度。
當然,現代主義雕塑也非常強調個性,強調個人的語言、風格,但是,現在這些年輕雕塑家在進行材料研究和創作的時候,和現代主義的所謂個性并不相同,而這一點,正好是這些青年雕塑家材料創作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