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本站 返回列表頁
1月15日,2013深港生活大獎的12個獎項,在紫苑·中國雅生活館頒出。深圳青年雕塑家楊光獲年度藝文人物獎,香港著名時尚媒體人王麗儀、深圳主持人兼設計師涓子獲得年度風尚人文獎。
作為從1987年就踏足時尚媒體圈的資深人士,王麗儀自稱是時尚觀察者,見證了香港與國際時尚界接軌的全過程。2013年,她出版了《時尚風云25年(1987-2012)》,用親身經歷講解了香港時尚文化的變遷。涓子,去年她是深港生活大獎的主持人,是陶杰老師的搭檔;今年則以跨界設計師的身份成為了獲獎者。她認為,主持人是傳播美好,但設計師可以定義美好,她要像深港生活大獎一樣,用美好對抗功利。至于楊光,這位被同行定義為“用電路板做水果雕塑、用廢棄鐵板做兵馬俑模型的藝術家”,他看到在深港生活大獎之外,南方都市報對小眾群體、邊緣生活群體的報道其實已經構成了千千萬萬個“深港生活小獎”。
年度藝文人物
楊光
頒獎詞
電子廢棄物里長出的藝術靈魂,反生態材料造出的生態文化。他把華強北、科技園的電子廢件送進美術館,他把深圳的城市屬性揉進雕塑。他的創作跳出了個體觀照,為城市的尷尬提出了藝術化的解決方案,也為公共雕塑打開了一扇進城的門。
獲獎感言
深圳是一個以“科技”立市的城市,但這座科技城市有沒有可能朝人文城市方向轉型?或許,用藝術的方式,把科技進行生態化的升級是一種可行的嘗試———用廢棄材料制作藝術雕塑,讓科技與生態之間形成閉合的可循環回路,這是我的一種創作理想。深港生活大獎之所以授獎于我,或許也是對我這種嘗試的表彰和肯定。
用回收廢物重制雕塑的方式,來與科學的功利進行對抗
楊光是一個“非典型”雕塑家,泥、蠟、巖石這些常用雕塑材料被他束之高閣,他偏偏要從工廠、工地、電子企業里找尋屬于他自己的獨家材料。如今,他的家里已經裝了500-600斤電子垃圾。“廢棄電路板在顯微鏡下可現出曼妙的圖形……這說明了即使是‘廢料’也有它獨特的美學價值,電子垃圾由科學技術制成,之后又毀于科學技術,它們往往只能在銷毀堆里毀于一炬,……為什么它們一定要用這么剛烈的方式逝去,而不是用藝術的方式進行回收呢?”
于是,這個雕塑界的另類分子找到了一種讓工業廢料重現美感的方法——— 從2008年起,楊光在家搗鼓電子廢料,一塊塊零碎的破損物,開始一點點地朝瑰麗的造型生長:樹木、假山、水果、衣服……2013年9月,在深圳中心書城舉行的“別樣的風景”雕塑展中,楊光精心制作的數十件作品與公眾會面——— 被四方木架、兩張吊板支撐在空中,被懸鉤倒掛住的一塊棕褐色“豬扒”;“骷髏頭”模樣的兵馬俑、肌肉鼓鼓的手臂和肢體……這簡直是個令人驚嘆的魔術,楊光用電子廢棄物為孩子們打造了一座“迪士尼樂園”“看到小朋友們綻開笑臉與‘恐龍’、‘瓜果’們合影,在雕塑上蹭蹭摸摸,繞著雕塑群捉起迷藏……我很高興,因為這說明我把人人嫌棄的電子垃圾變回了人人喜愛的事物。”
“我用回收廢物重制雕塑的方式,來與科學的功利進行對抗。”楊光的話,不免讓人想起深港生活大獎“以美好對抗功利”的呼吁,“深圳是一座科技城市,是亞洲電子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,每年盛產的電子垃圾不計其數,但它們都是城市環保、城市美學的反面,我們需要‘撥亂反正’,我們應該好好反思科技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對天然矛盾,在當下的時代應當如何調和。”
深圳的城市雕塑應更貼近公眾,讓藝術家與公眾進行互動創作
“深圳有好看的城市雕塑嗎?”楊光的答案是,1980年建起的“拓荒牛”雕塑以及1999年建成的《深圳人的一天》大型城市公共藝術雕塑群。“這兩件雕塑不僅美觀,還非常能體現深圳人開拓進取、兼容并包的城市精神。”他認為近年深圳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城市雕塑。
在楊光看來,深圳的城市雕塑美學,并沒有和深圳的經濟一起生長:“剛剛開埠就有了‘拓荒牛’經典雕塑,此后作品沒有超越它,說明我們的城市雕塑創作水平沒有得到理想的發展。”在楊光的構想中,深圳長長的海岸線、俯拾可見的綠化帶、蜿蜒的綠道……都可以成為雕塑群落棲身的場所。“未來,深圳的城市雕塑應該進一步貼近公眾,讓藝術家與公眾進行互動型的創作,而當城市雕塑覆蓋的范圍越廣、普及性越高之后,深圳的城市面貌就有望媲美發達國家的‘地景藝術群’了,只有這樣,這個城市的美觀指數才能達到我們的預期。”
大獎寄語
在深圳和香港兩地,活躍著無數鮮為人知的小眾、邊緣群體,深港生活大獎讓他們有了發聲和正名的機會,讓他們尚未流行的生活觀得以傳播、推廣。邊緣生活方式、邊緣群體并不是得到一次獎項表彰就可以真正具有持久的生命力,在盛大的“深港生活大獎”儀式之外,我看到南都對小眾群體、邊緣生活群體的報道其實已經構成了千千萬萬個“深港生活小獎”,讓我們看到深圳的城市內涵是多么的豐富多元。